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12、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15、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8、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29、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3、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6、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7、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8、何极:哪有穷尽。
40、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43、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5、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46、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47、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4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达胸怀和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一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遥相呼应;第二段描述了岳阳楼之大观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览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着议论抒情,在与古仁人之心的类比中卒章显志。
2、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
3、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6、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3、范仲淹通过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
4、忧国忧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5、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