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55分流”的说法,这两年被提及得特别多。

毕竟职高、中专和技校虽然也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是选择了这里,也基本上就意味着和高考无缘了。

而在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了90%(含艺术、体育类考生)的情况下,谁能会甘心放弃这么一次人生跃迁的机会呢。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即便是在普高里,高考也不见得就能考出多好的成绩来。

要是读了个普通的本科,再学了个冷门的专业,充其量也就是晚当几年打工人。

但无论怎么说,是否上过大学,上过什么段位的大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的层次和人际圈子。

所以相比于职高来说,甭说本科了,大专其实也挺香啊。

于是,呼吁取消“中考55分流”的声音变多了,把普高纳入义务教育的说法也变多了。

但说实话,即便是把高中纳入了义务教育,可能也只是把家长逆天改命的幻想,再延长三年罢了。

所以从回应中可以看到,虽然一比一的普职比并不是一种硬性规定,但却是一种基于个人和整体发展需要,做出的宏观上的引导和调配。

换句话说,就是别琢磨取消分流的事了,这会是一种长期趋势。

既然普职比大体定下来了,那么把普高纳入义务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硬磕中考,就成了每位学子必须面对的事。

当然了,这样的规定下,家长肯定是会更焦虑了,毕竟中考是要求“一命通关”的,不像高考还有复读这么一说。

但是这种焦虑真的有必要?我看未必。

一比一的普职比,让中考看上去也变成了独木桥。

而且这座独木桥,比高考考上本科的那座“桥”也宽不了多少。

但事实上,“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说法并不是这两年才提出来的。

早在1983年,就提出过“力争在1990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

而且在九十年代初,中职在校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50%。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左右才被打破,因为过去象牙塔尖上的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了。

扩招的效果是显著的,仅仅只用了三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就从1999年的8%,提高到了2002年的15%。

而大学的扩招,背后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扩大。

从2015年开始,中职教育在校生的规模开始逐年下滑,在很多地方,如今实际上只能占到40%左右。

所以从4:6到5:5,这中间的差距其实并不大,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没发生多大的变化,大伙也用不着过于焦虑。

谁该为普职比焦虑

其实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一比一的普职比会让人感到焦虑。

因为对于城市里的家长来说,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比农村可要好出去太多了。

要是在城市里学习都能考到高职里去的话,那基本上就和能考进省重点的人一样,都是“人中龙凤”了。

不信的话,大伙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的发小,和如今同事的孩子,有哪一个是考到了高职里去的?

所以这个群体的家长压根就不应该焦虑,要是孩子真的只学了个职高的水平,那即便是普及了普高,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暂时维持生命的“强心针”,而不是救命药。

毕竟农村的教学质量,是普遍赶不上城市的,七年级的学生7门课考不到200分的现象,也不算太少。

但这也未必会引起太多家长的焦虑,因为明白学历重要性的家长,大多是从学历上受过益的。

反观学历相对不那么高的家庭,则更愿意相信“混小子当上了大老板”的少数案例,甚至特例。

这种情况在城市里也有不少,但是按照比例来说的话,农村更多。

所以真正应该去焦虑的,是资源有限,但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那一部分家长,至于这种焦虑应该安放在何处,我想过去那些农村学子的逆袭,就是最好的答案。

孩子的逆天改命,是家长的深谋远虑

由于在市里唯一的重点高中读过书,所以我的高中同学,一大半都来自于农村。

说实话,在这些同学里,有聪明的,有没那么灵的;有开朗的,也有不苟言笑的。

虽然形形色色的农村同学都有,但他们的身上都有两个共同点:明确的目标,和超人的毅力。

说出来可能会被“教育专家”们喷,其实就是他们父母从小就开始进行的高压教育。

在长期对于学习重要性的灌输下,他们知道自己条件有限,所以只能都集中到学习上;他们明白读书可以改变一个家族,所以就拼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虽然看上去,他们没什么特长,也没多少爱好,哪哪看上去都和素质教育不太挨边,但是对于一个资源有限、条件有限的家庭来说,谁能给他们找出比读书更大的捷径吗?

至于孩子是弱是强,终归还是要看家长的认知和教育。

只要认准了学习这条路,那么从农村学校里考进城市里的普高,其实也没有多难。

当然了,努力后依然考不上普高的同学,也会存在。

这同样不必焦虑,因为如今的职高里,也在进行特色化、产教融合的升级,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前景,和更多深造的机会。

就算是条件所限,只能考去职高,相信一个长期坚持自律的孩子,也能在职高里出类拔萃,将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