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好课堂是南湖教育办好教育、办好学校的根基,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渠道。曲江南湖小学以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在《中国教育报》《陕西教育》(综合)《教师报》发表题为《着力打造“三个课堂”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好课堂的内涵,努力构建“三个课堂”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初心,办“学生受益、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的基础教育。
“第一课堂”以“减负增效”为总体思路,打造“南湖灵动好课堂”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思维引领,重视课堂的真、实、活、有效、高效,推动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多元丰富的教育场及有效的反馈机制、激励体系,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场。
曲江南湖小学“第一课堂”在充分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将课程思维化、知识系统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体系构建,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力。语文学科思维化课程包含:汉字思维课程、思辨课程和思维拓展课程;数学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思维数学、启智数学、应用数学融为一体,强调“说数学 玩数学 用数学”;艺体课程社会化体验式也是曲江南湖小学的特色之一,通过积极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和“心智传达”美育课程,将艺体教育过程进行思维化、系统化构建,通过体验、感知及全官能的参与,促进教育教学高品质实践。
“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综合实践课程、特色社团与专技课程,发挥着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作用,曲江南湖小学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增强了课程的适切性、选择度,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满足学生和家长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确保每位学生每周都能参与“第二课堂”。
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科知识进一步扩展,强调学科的实践性,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学科注重口头表达,开展演讲、朗读、思辨课程;数学学科注重思维发展,开展“思维数学”“数学应用”课程;英语学科强调场景化,将英语表达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呈现。同时,书法课程、艺术鉴赏、体能锻炼、知识科普、专注力提升等综合类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凸显出“第二课堂”的鲜活与生动。
社团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曲江南湖小学积极发挥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以“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为方向,不断丰富社团种类,扩充社团师资,提高社团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曲江南湖小学现有社会化体育及“5+1”特色体育课程(足球、网球、击剑、冰球、高尔夫、游泳),思维课程(围棋、机器人、魔方、思维数学、编程等),科创课程(小小科学家、3D打印、航模等),美育课程(艺术体操、舞蹈、啦啦操、皮筋舞、街舞、打击乐器、仪仗队、版画、书法等),语言类课程(金话筒、朗读课、戏剧课、阅读课等)等。组织学生参与了多项国内外交流赛事及活动,在国家、省、市、区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140余项,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少儿艺术公益事业先进单位”“全国美术教育示范单位”“美育星光戏剧戏曲课程进校园试点校”“陕西省青少年‘爱挑战’优秀基地学校”等荣誉。
“第三课堂”是对学校课程、活动的延伸,曲江南湖小学第三课堂以实践活动、融合课程、项目式学习为主要载体,从生命感悟、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爱国情怀、高雅情趣、体质健康六大纬度展开,充分利用校外研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植物园、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等开展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
如生命教育融合课程,以学生喜爱的动植物为观察对象,打破学科壁垒,开拓学习空间,在深入观察动植物的基础上,前往植物园、科技馆,了解同类植物和动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开展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前往楼观台劳动教育基地、泾阳绿优农业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等,感受田间种植劳作的快乐,探索万物生长的奥秘,了解传统农具,学着除草、松土、种菜,在玩中学,在大自然中放飞心灵,成为生活的主人;开设户外拓展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秦岭深处建造木屋,学会团队合作,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造,像野生生物一样回归天性;行走中的课堂——研学旅行,通过走进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革命史、创业史以及国情、社情;开展各类校外写生、博物馆参观等“馆院校合作”活动,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视野。
▲曲江南湖小学“蝶之语·让生命化茧为蝶”融合课程
曲江南湖小学将不断深化“多元教育场”和“大课堂”理念,推动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育人合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