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当家长的普遍认可的一句话,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曾经,幼儿进入学校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学习知识,到后来,学龄前就会被送到各种培训班,或开发智力,或陶冶情操,到如今,家长们甚至开始了胎教,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替其规划好了未来,绝对不能落于人后。

而说到简历,似乎是与幼儿完全沾不到边的东西,只有毕业生才会需要,而近日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名小学招生老师居然收到了一份来自5岁幼儿园孩子长达15页的个人简历,事情究竟如何?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很多一线城市和大城市,师资力量雄厚的小学对于幼儿园升小学的准小学生,是有自主招生计划的,也就是会安排过来应招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而上海某一小学的招生老师这天破天荒地收到了一份5岁幼儿的简历,厚厚的一沓,竟长达15页,再看看里面的内容,这名准小学生的人生经历,竟比他这个老师还要丰富几倍不止。

这名准小学生的简历虽然是由他的父母帮助书写,但里面的内容据悉全部属实,事无巨细地包括了孩子的个人经历、阅读书籍、才艺以及见闻行程等。

简历当中有写到,孩子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目前在外资企业做高管,而孩子在简历当中自称自己为“复”二代,称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并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名准小学生可谓是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做到了极致,从3岁识字起就开始读书,5岁这一年读书量竟达到500本,平均下来每天都读近2本,这个阅读量估计是绝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的。

除此之外,这名5岁的准小学生还先后跟随家长去过国内外近40个城市,国外包括巴厘岛、日本等,国内包括上海、杭州等,光是他5岁的这个行程足迹,就足以睥睨很多人一生走过的路。

除了阅读书籍,这名学生还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超过他本身年龄很多的课本知识,包括初高中才会接触到的重力、密度以及浮力等物理知识和元素表等化学知识,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

这名5岁孩童的简历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引起网友热烈讨论。观点大致分为两边,一边表示支持,一边表示反对。

反对的人觉得孩子就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如此教育实属揠苗助长,是违背孩子爱玩的天性的,会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真,也质疑这两名复旦大学毕业的家长如此培养孩子,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面子,不甘孩子落于人后。

支持的人则觉得,这名5岁孩童可真是全面发展的典范,可以直接送去高考了,如果自己有像这名小孩父母这样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也会把孩子培养成这样。

并且说到上一辈的童年之所以多数是在玩中度过,那是因为上一辈的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条件不允许,而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就不能再以当初的样子作为标准,认为并不是只有玩才能保证孩子的童真,而孩子的童真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也可以理解,那么,到底该如何丰富孩子的童年阶段?到底这一阶段该如何教育才能让他在未来走得更好呢?

在笔者看来,好的童年教育离不开两样因素,一是家长的经济条件,二就是因材施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是没错的,而养育孩子的成本因家庭条件的悬殊而差距甚大,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即便是想大力培育孩子,怕也是有心无力,而需要金钱支出的教育家长无法完全提供给孩子,就可以多在言传身教方面下功夫,尽自己所能培养好孩子。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不能盲目地去“砸钱”给孩子报班,教育的本质还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去选择方向培养,如孩子不喜欢读书,但很喜欢出去玩,大可以多带孩子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逆着孩子天性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总结:儿童的童年该是色彩纷呈、多姿多彩的,只有一种颜色明媚不了整个春天,因材施教、找到儿童兴趣所在才为幼儿教育的良方。

互动话题:你对文中的这名5岁准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如何看待?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