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心惊肉跳的和孩子度过“三年级现象”,好不容易学习上了正轨,谁知道又来一个“初二现象”,做家长真是不容易啊。

比起“初二现象”,“三年级现象”那只能叫小试牛刀,因为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你不仅要斗智斗勇,还要懂点儿心理战术。

在整个初中阶段,初二的学生最难管,进则成学霸,退则变学渣,所以称之为“初二现象”。

这也是让家长最为头疼的时期

抽烟喝酒样样学会(女孩子也会有这种情况)。夜不归宿,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敬酒不吃,罚酒也不吃”,哄不行,打骂也不管用。手机不离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开始有自己的异性“好朋友”。

任凭哪一条,都会让家长束手无策,之前的乖乖宝贝一夜之间变成了“叛逆少年”。

初二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身体上都会发生很多引人注目的变化。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学生们开始对异性产生羞涩的好奇。

而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一般都采取闭口不谈,或者羞于表达的态度,这更增加了青春期孩子们的烦恼。

这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因为早恋,而影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小学阶段,孩子一般都会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到了初一,因为对新校园和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比较陌生,孩子相对也会比较遵守规矩。

初二,学生们心理上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认为希自己什么都懂,渴望独立,望任何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

与初一知识相比较,初二内容明显的要深奥难懂的多,虽然这个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很多同学都出现了上课听不懂、跟不上、学习吃力、没有兴趣等畏难情绪。

有的学生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也是初二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之一。

而且,现在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为50%,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打入剩下的50%行列中,只能选择职校。

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高中,各种补习班、一对一辅导等安排的满满当当,殊不知,这更增加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如果说三年级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分水岭,那么初二就是第二个重要分水岭。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玫瑾教授说过:“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以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这时候,父母再使用之前的“唠叨大法”已经不管用了,要学着“斗智”。首先就要从改变沟通方式入手。

少说多听,点到即止,适当的示弱是有好处的。

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家长不要急于进行否定和打击;“人非圣人孰能无过”,面对孩子的过错,不要纠缠不放。

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代表个人能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发现孩子的没一点进步,并加以表扬。

即使是被落下的那50%中的一员,家长也要学会欣然接受,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这个阶段孩子的作业量本身就压到喘不过气,家长不要要求过于苛刻。

果家长再一味的报辅导班,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自暴自弃。学会给孩子减压,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德优秀、三观正直远比成绩更重要。

父母的作用就是陪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承担老师的责任。让孩子享受温馨的家庭氛围,平静而稳定的学习。

看到过一个统计,说小学的成绩和初中的成绩有正相关性,小学优秀的和中等的,初中成绩大部分都不错,小学成绩差的,初中一般都不会变好。

没有无缘无故优秀的孩子,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无私的付出。从小学开始,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给孩子的将来铺平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6年,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特点,低年级要适应、中年级要防止滑坡、高年级要应对叛逆和小升初,每一个年级都不能放松,对父母来说会面临巨大的考验。

所以,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确立明确的目标,找准方法,稳扎稳打,帮助孩子闯过一关又一关。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果分享的内容和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赞”和“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输出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