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时,他的文艺梦却集中爆发了。

李佳明是四川绵阳人,不过其人生的前8年是在新疆的库尔勒长大的。

他继承了父亲理工科的头脑,小的时候就对电子方面的工程知识很感兴趣。

父亲只要闲暇无事,也有意往这方面培养他。

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和衣钵。

边疆的生活,带给李佳明的是不可磨灭的童年。

1983年,父母带着他和两个姐姐,千里迢迢从库尔勒返回了绵阳老家。

对李佳明而言,家乡的一切反倒是陌生的。

尤其是同学和小伙伴,他需要重新去建立关系。

幸好他是别人父母眼里的乖孩子,从小学开始,不但年年能给家里捧回奖状,

尤其是上初中之后,他的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

因此无论是父母眼里还是老师的心目中,都觉得这孩子之后学习理工科是理所应当的。

可惜上了高中之后,自我意识渐渐浓厚的李佳明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文艺。

学校里组织什么文艺活动,他是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兴致来了,还会表演一段节目。

高二分班之后,他虽然学的是理科,可他内心对文艺的渴求却是与日俱增。

李佳明心底渐渐明白,小时候积累起来的理科底子,事实上是父亲有意识灌输给自己的。

所以到了高三这年,李佳明决定要展示自己的个人意志。

“我以后要当主持人。”李佳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行!”父母的态度也很坚决。

在父母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他瞒着家里人填报了。

可惜,李佳明没料到的是那一年广播学院居然不招收理科生。

脑子一热,他决定报考四川师范大学里的一个影视表演班。

因为表演系都有艺考,为了准备这项考试,他瞒着家里人,

在离高中毕业还有三个月的时候选择了退学。

儿子的主意大了,当父母纵然生气也知道难以阻拦。

表演系本身需要理论知识,但实际上也要看个人天赋。

兜兜转转,还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才有机会走进电视台打杂。

当时他是在四川电视台,每天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处理办公室里的任何杂事。

在这里,他所学的知识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虽然内心深处想当主持人,但他每天在电视台里,连播音室都还进不去。

他唯一拥有的资本,就是内心的理想和年轻。

分配给他的每件事情,他都认真去做。

用李佳明多年后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那段时期,他就是在积累经验和揣摩技巧。

他知道自己不是科班出身,面对浩如烟海的理论知识,只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我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这是多年以后,走进央视的李佳明对自己的形容。

不过在人生的起点上,有小聪明,并且时刻准备着,也能遇到转变和机会。

然而一档节目开始之前,固定的主持人却因为生病来不了。

当时既没有备用的主持人,也没有备用的节目。

节目组的人不敢相信,你一个刚来不久的干杂物的,居然能出镜主持?

李佳明面对大家的质疑,并没有表露出半点的退缩。

“即使你能行,可一时之间你也没衣服啊。”

那天,他来上班的时候,随手穿了一件姐姐的花毛衣,

里头还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衣。

这要是一上镜,眼尖的观众能看出来他穿的是女式的毛衣。

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最后他只能把衬衣的领子使劲往外翻了翻,好歹能遮住一点。

就这样,19岁的李佳明,穿着一件女式的毛衣,站在了镜头跟前。

或许多年以后,他还能记得当时自己的“狼狈样”。

不过第一次出镜的主持,让他撞开了走向主持人的大门。

20岁,他顺利走进了重庆电视台,担任《重庆新闻》的记者和主持人。

李佳明内心很清楚,这才是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刻。

他采编的《渝疆万里行》,获得了优秀主持人作品银奖。

对他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来说,这是最好的鼓励和肯定。

此后,他又接连主持了重庆电视台的《家人有约》和《龙门阵》两个节目。

虽然彼时的李佳明年纪轻轻,但已经获评为重庆地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

名气有了,人脉和各种资源也接踵而至。

忙里偷闲的他,还参演了电视剧和电影。

对很多人来说,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就就非常不错了。

25岁那年,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在重庆站时,李佳明被邀请主持了三个月。

三个月后,他放弃了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去了北京。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经历了所有北漂的困苦和烦恼。

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一切都不是水到渠成。

尤其是在央视这个巨大的平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和更大的空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开拓。

刚到央视这个平台的时候,他主持过《生活》。

这是关于产品质量的节目,他主持得中规中矩。

之后从《开心辞典》,再到《绝对挑战》,他主持的节目类型开始多样化。

尤其是在主持《开心辞典》的时候,虽然彼时的王小丫才是主角,

不过他也渐渐被观众所熟知并喜爱。

虽然在央视这个平台不断成长,但是李佳明的内心,依旧隐隐充斥着一些不自信。

他一直觉得,不管是专业的学识还是主持的水准,

甚至于自己的形象,在央视的同行里都不是最出色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单位里的主持人,几乎就没有过半路出家的主持人。

当年他为了梦想,而放弃上更好的大学,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内心深处永远绕不开的一道坎。

正因为如此,工作四年之后,他愈发觉得自己的知识和业务都不牢靠。

尤其是一路走来,自己所有的知识结构,都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

他想给自己一个真正读书的机会,至少能够充实自己的知识根基。

这么多年来,他高中时代的英语早荒废得差不多了,一切需要从头学起。

在出国之前,李佳明还觉的一切都不会很难。

然而等真正到了美国之后,他才发现,原来学习也要脱层皮。

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电影,再有就是走出去和当地人交流。

感受美国生活氛围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就把语言关过去了。

而等到真正开始专业学习的时候,他才发现“苦日子”正式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始终是一道艰难的障碍,整个学起来的过程就更难了。

最初,李佳明误认为是自己年龄大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等到和其他的留学生一交流,很多人也有跟他同样的想法。

既然选择了,那就开始埋头学吧。

于是,图书馆就成了他每天的打卡地。

早上7点钟,图书馆还没开门的时候,他就抱着书本过去了。

很快他发现,自己过来的时间,比图书馆里的清洁工还要早。

接下来一整天的时间,他就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既枯燥还没有地方诉苦。

那时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盼着周五的傍晚。

第二天是周末,他会在这个傍晚让自己稍微放松一下。

他在纽约的街头发现了一家川菜馆,每个周五的傍晚,这里就成了他的另一个打卡地。

一份米饭,叫上两个家乡菜,那种感觉比他在图书馆里啃汉堡感觉爽多了。

偶尔,他还会再喝上小半杯五粮液,微醺的感觉,能让他在异国他乡暂时忘却压力和烦恼。

心急如焚的李佳明提前一个月回国,六月份的毕业典礼也没有参加。

后来之后的李佳明,带着镀金的光环。

可李佳明觉得,自己并不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的感觉。

比如央视的《环球财经连线》,他回国之后尝试过,但他自己还是觉得不太感兴趣。

所以李佳明的母亲就说他,出国留学了,还是装了一肚子的泥巴回来了。

而李佳明也喜欢朋友说他身上带着一股土腥味。

而到了美国之后他才慢慢明白,所谓的国际化根本就是一个虚空的概念。

美国的那些大牌主持人,一开始也是先得到本国民众的认可,慢慢才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

能够得到自己国家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最好的。

在李佳明自己看来,一个节目能够给人传递一种态度就是好的。

出国之前,他的女儿两岁,而回国之后,女儿已经能流利地喊他爸爸了。

彼时在出去之前,他还专门问过医生。

医生告诉他,两岁的孩子还没什么记忆。

正因为如此,他才放心大胆地去国外充电了。

而随着女儿的年龄越来越大,自己也反倒不能离开家人了。

此后的李佳明,在央视的平台上,主持的节目还是以轻松、娱乐的节目居多。

而生活中的他,过去喜欢应酬,如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反倒更喜欢宅在家里看书。

偶尔,他也会跑到家附近的公园里转悠,他还经常随身带着公园的月票。

相比于过去,他更喜欢生活圈子不大的感觉。

相比于之前多主持娱乐类的节目,主持军事节目,算是他自己在业务上的一种转型。

在李佳明自己看来,不管主持什么样的节目,关键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