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印在墙上或刻在石头上的醒目的校训?

每到一所学校去学习,我都会关注它们的校训,认真参悟其中的内涵和历史积淀。在我看来,校训不应只是写在墙上的文字,而应铭刻在每位学子心中,作为言行规范的精神标尺。校训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读懂它,拥抱它,就能获得成长的养料,获得强大自己的力量。

好的校训让人过目不忘,沦肌浃髓。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大连海事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青岛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厚德敏行”,三所与“海”有关的大学,在校训中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海纳百川”这个成语,体现了学校大海般的胸襟气度。又如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不作假账”,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等校训都体现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教育大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也就是说,校训是学校的训词,告诫师生如何为人为学。比如,我校校训“端正”告诫办学者要时刻端正教育行为,端正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让教育教学合乎教育方针,合乎教学规律;告诫师生要正德、正学、正身。每天,当我走进校园,看到当门而立的“端正”文化石,就仿佛看到一位温厚的、对我耳提面命的导师。

每年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致辞时,我总希望新校友带上东林中学的“端正”校训出发,迈开雄健的人生步伐。我是如此充满期待地希望他们循“端正”之规矩,育“端正”之精神,把“端正”作为一种财富、一种力量,用在开拓人生之路上,创造人生价值上。校训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在他们身上留下鲜明的印记。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人们都能从人群中识别他们来自何方,学承何处。

同学们,校训是母校赠予你们的精神胎记,寄寓母校最深情的教诲与期待。读懂校训,带着校训走向远方,它会帮助你开启美好新篇章。

苏州市景范中学所在地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祖宅。1049年,范仲淹捐祖宅创办“义庄”、设置“义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义庄、义学历史。

千年义庄文化熏陶和义学文脉滋养,为景范中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景范人秉承“先忧后乐”校训,以“继承先忧后乐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学子”为办学理念,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景范学子可以在景范的院子里打开一扇窗或一扇门;可以在岁寒楼里静下心来诵读《岳阳楼记》;可以在文正殿浏览范公史迹;可以在景范楼里探讨何为“先忧后乐”;可以倚着栏杆,与同伴一起仰望星空……

景范这样一种慢而深厚的教育,会让孩子们更稳重,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景范不仅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学做人的地方。同为景范人,我希望景范的师生做两件事,一是做景范文化的传承者,二是做景范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知道,从先贤范公起,这块土壤就为苏州教育不断地添砖加瓦。景范更是苏州引以为傲的教育品牌。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承担着大大小小的压力,但依然要从容不迫地去迎接未来属于我们的那一个个挑战。

当我每天经过学校古色古香的范仲淹史迹陈列馆时,总是会仰慕地看向里面的范文正公塑像。范公之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范公之乐为国之富强而乐,为民之安泰而乐。而身为景范学子,我们又应如何理解校训“先忧后乐”的内涵,并将之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呢?

现在的我,看到自己不错的成绩时,不会像以前那般洋洋得意。相反,我会告诫自己,前路漫漫,还有许多坎坷等待着我。当我的努力换来收获,感受到“苦尽甘来”的快感与自豪时,我知道,我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奔跑,现在还不是我停下脚步的时候。

先忧后乐,是流传千年的崇高之志。寥寥几字,载起范公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载起厚重滚烫的家国情怀,载起毕生未被不公浇冷的赤子之心,至今仍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为中华之振兴而奋斗。

先忧后乐,是超越小我的可贵品格。从天下迁移至校园,“先忧后乐”中的“先忧”便是先集体之忧而忧。在景范中学,我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我乐于参加各类活动,虽然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耗费很多精力,但每一次都能为班级赢得荣誉,自豪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作为科代表的我,尽心尽力地服务于班集体,培养了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成长,懂得了什么叫换位思考。

6年前,我还是南大的一名学生。当我走过鼓楼校区绿树掩映的林荫道,抬头仰望古朴沧桑的北大楼;当我漫步于仙林校区的金大路和中大路,看到高大巍峨的杜厦图书馆,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校风,深深地感染着我。正如南大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于无形中滋养着每个南大人的心灵。

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先生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南大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

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以“诚朴雄伟”四字为学校的校训和校风,他希望中大学子承担起复兴民族的重任,埋头用功,不计名利,诚心向学,并集中精力,放开眼界,努力做出伟大事业。陶大镛先生就是在这四字校训的指引下成长为一代经济学人。陶大镛先生1918年3月出生于上海,作为商务印书馆一个排字工人的儿子,他在战乱与贫穷中度过童年,通过刻苦自学,考取了中央大学经济系,从此开始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人生历程。在长达7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他牢记母校“诚朴雄伟”四字校训,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为我国的经济科学研究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和才华。

在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时任校长蒋树声正式将南京大学的校训定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励学敦行”是他从中国古代先贤名句中选取而来,两句连在一起作为校训,既体现了南京大学建校百年的历史变迁,又寄寓了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能够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期望。

数百年来,在校训的指引下,南大人秉承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犹如一座灯塔,为每个南大人指明了航行的方向。我,曾经的南大学生,如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我将带上南大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在人生道路上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