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自全省新一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起来,县人社局以“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作为职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评价方式,简化办事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推进各项职称制度改革任务的落实落地,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充分享受政策改革带来的实惠。

在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职称制度体系。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职称资格,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绿色通道,职称申报评审不受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

一是突出品德要求。第一次将品德作为人才申报职称评价条件标准,品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先推荐,让不诚实守信、不强化社会责任等品德劣质行为者“伤不起”,对师德、医德等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实行“零容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经查实的申报造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正在申报的终止审报程序,已获得职称资格的撤销职称资格。

二是科学评价能力。能力标准评价突出创新能力,体现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课题等职称评定的突出问题,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严格掌握论文标准,积极探索以发明专利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的要求。同时不再作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鼓励人才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形式提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是突出业绩贡献。业绩标准注重考核工作绩效、创新成果,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区别不同行业侧重业绩评价标准,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对在基层、各类企业、非公经济组织、灵活就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强调专业、学历对口,以胜任工作为标准,注重能力考核。

按照“放管服”的要求,积极承接好中小学教师系列和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大力推进职称制度政策落地生根,全面实施基层评价条件标准,通过“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职称证书,实现职称无纸化申报。优化办证工作流程,简化办证申报材料,实行评审类证书“一站式”办理,职称申报、审核、评审、发证、查询等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让人才职称评审“最多跑一次”,让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