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遇到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我们常常称之为“尖子生”或“学霸”)向我反映:老师,我发现很多老师上课节奏很慢,思维迟缓得让人喘不过起来。
就拿订正课后练习来说吧,他们要花费两三节课的时间才能讲完。有时一堂课就讲一两道题,简单的步骤也一步不省地写在黑板上。而事实上,这些内容我很早就掌握了,因此,这种听课方式,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在耗费时间。
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还是同样的道理,老师的讲课内容、讲课速度主要兼顾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他不可能仅仅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不会只偏重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因此,碰到这种情况,你听课的方式上不必“专心致志”,完全可以适当调整,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不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有的同学又开始担心了,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学习呢?我很肯定地告诉你,不会。如果老师讲的是些基础知识, 而你恰好已经全部掌握了,这时候,不听对你而言,根本就没有坏处,听,才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对分秒必争的学习来说,这样的浪费是可惜的。
学习方式还是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定,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有时候跟着老师步调走,未必是好事。
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成绩非常地好,班上的同学都在抱怨时间不够用,为争得多-点学 习时间绞尽了脑汁。但奇怪的是,这位同学从来就不会为学习时间而苦恼,同样多的时间,别人都花在了学习上,而他却还能干其它的事。私底下,我曾找他交流过,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
老师是在给40几名学生授课,并不能做到专门给任何一位同学量体裁衣,这就意味着老师讲的内容肯定不完全适应于每位同学。
我就遇到过这个问题,小学时我的数学就学得很好,入初中后,我的成绩依然高出全班平均水平-大劫。而数学老师是根据大家平均水平讲课的,所以他课上讲的很多题目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说什么我都照听无误,那岂不是既浪费时间又妨碍自己水平的提高?
于是,我上课时要是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就自己做其他事去了,或者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或者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再或者拿出习题集做题。这样做,既能有效利用上课时间,又能提高自己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这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招术”,但却很具科学性。我在他的学习方法中看出了这样一点: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就要敢于抛开老师,走适合自己的路,如果老师的每一项指导都绝对忠实地执行,只会做无用功,一点效率也没有。
所以说,如果你的基础超好,你就完全可以不跟着老师的步调走,也就是对那些常规的、基础的部分,你无须-板一眼地听。 这时候,你可以“转攻”学习的其它方面。
我有两个好的建议:一是攻难点,二是攻课外。
就是把精力集中在较难的知识点、习题上。我们考试的卷子,主要有难、中、易三种题型,所占比例不等。容易点儿的题,如果没有出现马虎、粗心之类的客观因素,几乎每个人都能拿下;中等题型,除了成绩稍差的一部分同学, 多数同学都会得分;而难题,就是对所有人的挑战了,能做对的人几乎只有少数几个。
而要想在成绩上与别人拉开差距,靠的就是难题的得分情况。做对得分了,档次就与别人拉开了;做不出来没有分,大家的水平就样,没什么差别。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高分,在成绩上与别人拉开距离,你就可以在平时多花时间攻难点,积累多了,即使再难的题,你也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下笔。
就是广泛涉猎课外内容。为什么要花时间这样做呢?这主要是针对考试而言。近几年来,考试的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的全面能力进行检验,试题内容除了课本上的知识点,还会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因此,要想在考试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必须注意读一些有助于学 习的课外内容。
一位尖子生(“学霸”)同学曾这样分享他的学习经验:
当老师在讲课本或复习资料上的例题时,如果我已经会了,我就会选择不听。这段时间我刚好就用来看些学习报刊,如《化学报》《学习指南》等。
从这些读物上,我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在考试时,涉及的一些课外知识,看到别的同学抓破脑袋、冥思苦想,而我却能轻易就答出来,那种欣喜是难以形容的。
总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偶尔可以不乖的。在你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抛开老师自学,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路子。这样,你的学习成绩才会扶摇直上,与别人拉开距离。
读者朋友,你对“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现象,是怎样的看法?请在评论区发表您的高见!如果您对本文的观点表示支持的话,请留言评论,点赞,转发、推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