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也很爱看,
半个月前,我去外地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觉得内容很实用,能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就专门录了视频。
最近,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个“熊猫血型”的患者,脑里模糊地记得老师讲过的知识,但具体操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当时明明觉得听明白了,而且记住了,为什么这么快就完全忘记了呢?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种情况似乎出现不止一次了。学的时候觉得很容易,用的时候却基本想不起来,根本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网络时代,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只要想学,动动手指头,就能获得想要的知识。也许是知识的获得太容易了,因此,不肯花时间花力气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所以无法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在一篇讲学习方法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这个现象叫“必要难度理论”。
这理论包含两个概念:一个叫“储存力”,即为记忆的时长。另一个叫“提取力”,即为需要时提取这段记忆的容易度。两个力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储存易,记忆就不深刻,提取就困难;储存难,记忆会变深刻,提取就容易。
好比我去听课,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储存的过程容易,但是印象不深刻,很快就忘记了,到用的时候就想不起来。
要想很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并很好地应用,按照“必要难度理论”,就要想办法提高学习的难度,激发多个感官来体验。动员的感官越多,印象越深刻,提取力就越强。
从前当小学生的时候,老师说的“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这个当时看起来老土的学习方法,到现在还是很适用的呢!
“眼到”“耳到”很容易做到,我去上培训班就是听和看。
说、写、画、想这四样比较难做到,却是有结果的学习方法:说出来,语言就是结果;思考,答案就是结果;写作,写出的内容就是结果;画图,画出的图就是结果。
多听几遍,多看几遍,把一个讲课内容用画逻辑结构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列出提纲,归纳总结,整个过程用心思考、记忆。这样,就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一定会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这个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过程难度增加了,记忆更深刻,提取出来就更容易了。
如果文字触碰到了您内心某处,期望您在谭大施公号的留言区里分享感悟。衷心祝愿您:万事如意,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