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声唱法是指男女声歌唱时,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方法。单有头腔共鸣,声音是明亮有余而浑厚不足;单有胸腔共鸣,声音浑厚有余而明亮不足。
混声唱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无数专家实践后产生出来的。它的主要做法是将头、胸两种共鸣腔结合起来应用,使 声音均匀、明亮、甜美、通畅。
声带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两对声带组成,一对是真声,一对是假声。歌唱时,必须是这两种功能同时起作用。也就是说,真声和假声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时出现的。当然合作的比例有些差别,音越低胸声区的共鸣越多,真声的因素越多;音越高头声区共鸣越多,假声的因素也就越多。
如何使声音具有威力?混声唱法中含有一定量的真声色彩,这一定量的真声色彩,使声音的明亮度加强,威力加大,容易得到呼吸支持,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动人的音色,这是混声唱法造成的。但是只有在共鸣的混合唱法运用得好,才能产生这种音色。
通常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习惯用“真声”(胸声)和“假声”(头声)这两个概念来划分声音的状态,实际上,正确的歌唱状态是将这两种声音融合为一种固定的声音模式即“混声”歌唱。在混声的训练过程中,要做到整个声区的连贯统一,就需要以中低声区为基础,然后在胸声中混入头声,高音中带些胸腔共鸣,低声区保持高位置歌唱,即“低音高唱”
这样既能使高音听起来不虚,低音听起来不白,从而使整个声区保有统一连贯的音色。但对于大多数初学声乐的歌唱者而言,要做到上下声区连贯没有“坎儿”是需要长时间历练的。初学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歌唱时声音不统一、换声区“打架”,甚至出现在特定的那几个音上突然暗淡无光,声带搭不上劲儿,变得虚空无力,声带与气息显得失去控制的情况。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声音位置和喉头位置安放问题,以及口咽腔打开的状态、声带运动的比例等因素造成的。混声训练的目的就是在声区机能转换的时候,平稳而不露痕迹地将这些“坎”过度掉。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对于初学者,不建议刻意用一些术语来暗示学生换声点的存在,更不能以个人经验给学生谈换声区应注意的那几个音,因为每个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和声带机能构造都不尽相同,教师切记不要提前暗示学生某种问题的存在,最好是等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中自己暴露问题,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是,否则,有可能本来不存在的问题反而被先入为主地引导出来了,这样容易对受教者造成心理压力。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 换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唱低音时也保持住唱高音时的位置,即声音的“高位置”安放 , 这一点对于中低声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位置”安放,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跟高音区衔接的时候就不能够获得连贯统一的声音。声区之间就会脱节,这样声音就很容易出现打架的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腔共鸣起到了融合真假声的作用。
要做到真声不完全真、假声不完全假,还必须做到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合理运用。在整个发声练习中,需根据音高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三个共鸣腔体的使用比例。女高音要特别注意“a1、a1、bb1、b1这四个音,因为对于绝大部分女高音来说,安放好这四个音的位置是获得连贯统一声音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从 f1开始逐渐混入假声的训练方法。
“哼鸣”是歌唱教学中较为常用的训练方法,在初学声乐时,为了避免学生刻意去唱响、唱亮而过度用力或猛烈地冲击声门而发出紧张刺耳的声音,国内外许多声乐教育家都主张用“哼鸣”来做引导训练。“哼鸣”分为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在意大利有个说法是: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很多歌唱家,拿来曲子先哼鸣一遍,然后再唱,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整个声音置于面罩共鸣之中,将声音统一起来。
由于哼唱声带用力较小,声音徘徊在声鼻腔和鼻咽之间,声音较易集中。因此很容易体会到面罩的共鸣,有助于音色的统一。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做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喉头都一定要稳定,胸部要放松,气息自然地沉落下去。一旦找到面罩的共鸣感,就逐渐将这种感觉慢慢地延伸到 A、E、I、0、U 这几个元音上去。切记,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
哼鸣同歌唱发声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种保护嗓音的、便于集中共鸣位置的良好途径。掌握好哼鸣的要领,能有效地帮助歌唱者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和协调统一的声音位置,避免歌唱者在没有正确发声方法下过度用嗓带来的嗓音危害问题等。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做示范练习,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哼鸣点”的位置,这样,便有助于声音的统一,从而达到无换声区歌唱。
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常常对学生说“打开”。究竟什么是“打开”呢?对于初学者来说,“打开”这个词是相当抽象的。若从发声的机能原理上给学生讲,学生难免会觉得艰涩难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验“打哈欠”的感觉。
“打哈欠”实际上就是一种放松的感觉,学生可以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体会到歌唱时喉部的基本状态,此后,教师只要提到“打哈欠”,学生便能迅速找到这种放松的状态,这对歌唱者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告诉学生横膈膜的作用原理以及怎么样在气息的支撑下“打哈欠”,如果学生能正确领悟“打哈欠”、横膈膜的作用和气息的支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作为声乐教师给学生说“打开”才有意义。
在整个混声训练的过程中,气息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讲到:“如果你把呼吸做好了,就没有换声点的问题,练声就是要练得去掉换声点。如果你卡着喉咙唱,该有几个‘坎儿’都暴露出来了。”由此可见,气息支持对于歌唱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在换声时更需要喉咙的打开和良好的气息支撑,更需要喉咙周围放松,去掉不必要的阻力,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混声。所以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密不可分,是混声训练的重要保证。
想学更多唱歌技巧和方法记得关注我哦!各种唱歌技巧教给你们,我也会给你们做歌曲点评,让你唱歌越来越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