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就改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犯错和改错的过程,就是人成长的过程。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
人告之以有过,则窃喜。——孟子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列宁
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歌德
不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韩愈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
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为见效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致使打击。——莫里哀
——改过的过程是人成长的过程
一位年近 40 岁的长得高高瘦瘦、书卷味很重的男子汗涔涔地赶到杭州市新华书店解放路门市部,打开手中拎着的两只大口袋,取出里面装着的 7 个用牛皮纸捆扎的纸包,里面装着价值 2928 元的崭新建筑类专业书籍。他留下一张忏悔的纸条和一个无可考证的姓名又匆匆而去。纸条上面写道:“新华书店领导:我在十余年前曾在贵店偷窃图书,损害了贵店的经济利益,至今仍有部分图书尚未归还,心里一直不安。本想原物归还,但恐这些图书都已贬值破损,不能为贵店产生经济效益。为此,特将我近年来所购的大型图书,选择保存较好的,作为代替物归还。不知当否。”
上海青年金城曾被判刑七年。他在狱中洗心革面认真改造。出狱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获得了华东师大自学考试五门单科成绩合格证书。在从犯人到大学生的奋斗中,他同时赢得了真正的爱情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信任。金城自己这样说:“七年的服刑改造,对我来说,虽然是一种洗刷不掉的耻辱,但我也从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我尽管失去了从 23 岁到 30 岁这段时光,但却可以赢得 30 岁以后有所作为的年华。”
晋人皇甫谧小时候跟着叔父生活,他游手好闲、放荡不羁,手不沾书,不学无术,任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人们以为他一定是个不成才的痴人。出落到 20 岁,叔母把皇甫谧叫到跟前,痛心的陈述、沙哑的声音,让皇甫谧顿时悔恨交加,由衷感激。他请教老师,借来书籍,开始发奋学习。在他不幸得了风湿性麻痹症,导致半身不遂以后,仍然手不释卷,专心攻读,有人劝他这样用功会短命的,皇甫谧回答:“只要早晨学到了知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觉得命短。”他的著述很多,还精通医学,其中《甲乙经》是我国论述针灸的重要文献。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广州都督党仁弘,恣意妄为,“赃百余万”,被弹劾。太宗善其“材略”,亲自为之说情,遂命撤案。然而大理上奏要诛党仁弘,弄得太宗十分为难,最后终于悟出真理,承认了自己干预大理办案的错误,深感内疚,“欲席蒿于高郊。一日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唐太宗善于纳谏,敢于承认错误,并知错必纠,受到大臣们的信赖,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在中国历史上有“贞观之治”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