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才一个多月,班上学生吵架,给自己惹了很多麻烦,今后怕有人打仗,问怎么预防?小编整理了初中生为什么会有打人的心里想法,欢迎参考借鉴。

  青春期啊!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就是冲动和控制力差,这是他们特别容易一点就着的最根本的原因。你如果了解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打架的原因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比如,甲骂了乙一句,乙觉得没面子,就打,甚至可能是一个眼神,“他这样看我,我不爽”,就打。在这个阶段,野性很容易战胜他们的理性!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中学生里也不乏爱钻牛角尖的人。这些人的钻牛角尖精神如果用在了学习上,那就是好事,但用在和同学起冲突上,就会表现出固执、偏激,不会变通的一面,让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然后青春期如果遇上“牛角尖”,那么完了,我们眼中“品性”恶劣的学生就产生了。

  和前两个原因相比,学校教育到不到位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很重要,因为一个学校如果事前教育不到位,只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学生在处理前完全没有得到一点警告、提示,然后事后却要直接面临处分、退学等等的处罚,那么我们眼中的学生问题就大部分其实是学校问题了。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打架事件是注定会多发的。

  这个时期的学生“面子”观念已经形成,但缺乏对“面子”的正确理解,会狭隘地将人家不给自己“面子”理解成“他们对我的侮辱”,所以平常我们就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和别人大打出手。比如,学生甲被学生乙骂了一句,甲就会觉得如果自己不回敬一句更狠的,则自己会没有“面子”,进而会用更加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冲突也就爆发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如果孩子看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骂骂咧咧甚至粗暴动手,那么等他有这样的能力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去模仿这样的行为。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在,小小三岁孩子嘴里冒出来的“二维码”,”LED灯”,是不是让你惊奇不已,他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孩子的模仿能力不容小觑,当他看到电视上打来打去,血型刺激的一幕,没有分辨能力的幼小心灵牢牢的记住了——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曾经有个粉丝给小盒妈留言,说公公婆婆教她的孩子打人,甚至还教孩子去把别人杀了,我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

  小盒妈亲眼见过,小小的孩子,无意间打了妈妈一巴掌,然而孩子的

  孩子看到奶奶赞许的目光,又打了妈妈一下,咯咯的笑了起来。

  在一部分家长的认知里,我的孩子厉害了,才不会受别人欺负。耳濡目染,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

  小明抢我玩具了,打他!

  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打她!

  敌意性攻击往往导致孩子性格急躁,喜欢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长大成人只会延续这一行为,不会自然而然的随着年龄消失,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经常和另一半以打闹的方式相处,教育孩子时是否经常以打骂的方式,为了下一代,家长请务必营造温柔文明的家庭氛围,拒绝暴力。

  为孩子事先筛选好动画片,含有暴力,血腥场面的动画片要避免,如果发现孩子有模仿动画片中打斗场面的迹象,家长要加以阻止。

  父母要统一家族战线,虽然老人宠爱孩子无法避免,然而看到小小的孩子会打人之时,会欣喜的夸奖他这一行为实属不当,老人害怕孩子被欺负,教他打人更应该警惕,如果发现,要立刻阻止。

  在纠正孩子打人这一行为时,他可能经常反复,甚至倒退,时好时坏,一点点的磨光了家长的耐心,然而小盒妈还是希望各位家长们面对屡教不改的“熊孩子”,多一点耐心,因为这关系到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