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中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对后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反思自己、反思社会,反思人性。

《颓败线的颤动》这篇散文诗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这是正处于社会黑暗动荡时期写下的作品。诗中分别写了梦境中两个连续的故事片断。

梦中的第一个片断是多年以前的一幅惨痛的生活图景。在一间深夜紧闭的破败小屋内,一位年轻而贫穷的母亲,为了养育饥饿难耐的年仅两岁的小女儿,在极度苦痛和羞辱中出卖自己“瘦弱渺小”的肉体。拿到沾满屈辱的银元后,能给女儿买个烧饼的欢欣使她忘记了自己之前的羞辱和苦痛,感到一种“无可告诉”的欣慰和悲凉。梦中这幅社会黑暗可怕和母亲忍辱负重的惨象,使“我”从梦中呻吟窒息而惊醒了。但看到窗外依然是黑夜,“离天明还很辽远似的”,便又继续进入梦境了。

梦中的第二个片断是第一个片断的延续,但已是相隔多年之后的事了。那间多年前破旧的茅棚,已变成了整齐的小屋。那位母亲辛苦养育成人的女儿已经长大结婚,屋子里有了一对年青的夫妻,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群小孩子。但是,那位为了养育女儿而牺牲了自己一切的母亲,却已失去了当年的青春貌美,变成了垂老的女人。这位垂老的母亲为了孩子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可是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厚待,反而遭到了难以忍受的怨恨和鄙夷。这对年青的夫妻为母亲“不光彩”的过去“带累”了自己和孩子而大声斥责她,连小孩子也受了大人的传染,拿着一片干芦叶,仿佛挥着一柄钢刀似的,向她喊着“杀”声。这时,陷于极端痛苦中的垂老的女人,愤怒而决然地离开家门,“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走进了深夜中无边的荒野,用她赤裸的身体照见了过往一切的羞辱和苦痛,用她无词的言语向长天发出悲愤的呼喊声,她“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这是她向那些忘恩负义的儿女进行的痛苦的控诉与复仇。这惨烈的梦境使“我”梦魇了。

这位颓败的母亲汹涌波涛一般沉默的复仇,反映了鲁迅内心深沉的痛苦,最沉重的梦魇包含了最愤激的感情。鲁迅梦境中两个连续的故事片断,完整鲜明地描写了一位母亲为养育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多年后换来的却是亲人的“冷骂和毒笑”的人间惨剧。揭示了母女两代人养育之苦与忘恩负义的矛盾,使人们看到青年一代存在着的“国民性的堕落”,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毒害。表现出了鲁迅对青年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愤慨与失望,对青年那种自私卑劣的灵魂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颓败线的颤动》这首散文诗是鲁迅在鞭挞青年空虚和负义的灵魂,表达他对青年抱有热切希望却遭到青年的负义抨击的悲愤之情,他的痛苦与愤怒寄托在了文中那位母亲身上,向天空发出了苦痛悲愤的哀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的就是从精神上治疗国民的病症而不仅仅是从肉体上,然而现实还是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让他发出一声声愤慨的呐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的社会和鲁迅先生当年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相似的,国民的精神还是需要有人来挽救,不知道现在还有谁能接手先生当年的使命,时过境迁,而鲁迅先生一直都在我们心中,时刻怀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