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女生的日记这样写道:我家周围有很多人养狗,没有一点公德,今天早晨我刚从家里出来,就看见门口有一堆不知哪条野狗拉的屎,我大吃一斤。(海量!海量!应为“惊”。)
2、有一篇作文是写语文老师的,在介绍老师的外貌时,应该是“老师有一张瓜子脸”,结果同学写成“老师有一张爪子脸”。语文老师差点没疯掉。
4、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
5、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
师评:历史老师要我转告你:“等下次上历史课,皮给我绷紧一点。”(凶)
6、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的好学生……
师评:你是该忧了──不及格。(优)
7、要下雨了,农民伯伯都在地里捡小表。(麦)
10、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吻于乌江。
师评:九泉?是阎罗王建立的吧!(酒泉)
小编自话:错别字一向被老师比喻为米饭里的“小强”,想想吧,如果你不想吃饭的时候饭碗里接二连三地出现“小强”,那就好好地下点功夫,把“小强”赶得远远的吧。(注:“小强”指蟑螂,周星驰语)
调查经过:行走在街头,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
一些自行车维修摊前放着“修车冲气”的牌子,其实应该写成“修车充气”;一家理发店的大门上粘贴着“赞停营业”,其实应该是“暂停营业”;还有一家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伊拉克”写成“衣拉客”、“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就更是屡见不鲜。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现在,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错别字、繁体字、简化字少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了,我觉得,这次调查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希望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我认为:这些不规范的字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错字,另一类是别字。有关部门应该调查一下,查查商店为什么要用错别字来做广告招牌呢?好多小学生总以为广告招牌上的字都是对的,所以写了许多错别字,影响了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希望我们以后看到的都是正确的字,不再出现错别字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商店越来越多,电器也走进了我们千家万户。不过,随着电器化的普及,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广告,荧屏,春联,教科书上的错别字也浮现出来。什么“裤存商品”“默默无蚊”“老子号”。这样的广告,招工,招牌层出不穷,要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我看过一个招工广告,店主急需招工十几名。不料,粗心的店主把招工写成了“拐工”,结果整整一个月,没有一个人来应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广告的内容是这样的:“拐工,本店急需十名工人,八名女工。”这样会让人以为,这个店主要拐骗人口呢!
你看,只写错了一个字,就闹了多大的笑话?我还看过一则故事,一个财主很有钱,却十分小气。连府里的下人都天天大鱼大肉,却不肯分一点银子给附近的居民。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财主家也不例外。财主让下人贴上这样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人人都进士。下联:婆夫人,媳夫人,人人均夫人。第二天一大早,财主就把自己写好的对联贴到了大门上。
一个时辰之后,家家户户都还没传tjganglian.com来鞭炮声,便好奇地出来看看。只见人人都围在自己家门口大笑,财主走下台阶一看,上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人人都进土。下联变成了:婆失夫,媳失夫,人人均失夫。财主气得满脸通红,生气地把对联撕下,扭头进屋。
是不是很好笑呢?这个财主只把士写成了土,人写成夫,就闹的人人都捧腹大笑。中华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可是那么多人写错别字,我们能够引以为傲吗?应该感到羞愧!
让我们好好学习语文,改正这个坏习惯;多读书,多看报,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继续在我们之间发扬光大!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思想学术交流和积累知识的必要工具——语言,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记载资料啦,打报告啦,写信,写书法,写作文……都得动手写一写。但是,近几年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写错别字。尤其是在电脑、电视荧屏上出现错别字特别多。经过调查,5天之内就调查出错别字20多万个。
在电视广告上帽子公司所做的广告是“以帽取人”,衣服广告是“衣衣不舍”,食品广告是“今今有味”,银行广告是“钱途无量”,钢笔广告是“一笔勾销”,墨水广告是“墨墨无闻”等等。如今这样的错别字是随处可见。这种不良现象影响着全人类。也许,有人会认为写一两个错别字无伤大雅,无碍大观。但是这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也许只是偶尔在视屏制作过程中写错了一个字,上了电视,这只是一个不经意,也许就会让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被玷污了。反过来想想如果 司马迁若是在《史记》中写了两个错别字会如何呢?我看决不是什么著名的文学家。留给后人的将是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
语言是包括人类说的话和所写的文章,因而文字又是语言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无论在工作、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用上文字。所以文字是很重要的,无论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避免错别字的出现。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的文字了如指掌,要不然就会引起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嘲笑。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维护国家的尊严。从现在开始就让错别字无处藏身。为了祖国千年的光辉文化,就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写错别字!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四位小伙伴一起走上街头,去调查街头错别字。这个行动又被别称为‘啄木鸟行动’。
天空中飘着冰冷的雨,看不见一丝云,尽管穿的很厚,可还是有些冷。我们集合完毕后,向京九路慢悠悠的走去。那飘动的四把雨伞,宛如莹动的点点滴滴,给了这寒冷的世界一丝温暖。
我们一起走到了一个小店的旁边,猛然抬头一看,发现这个小店的名字有点怪怪的。“好映像,好映像,这个名字怎么这么怪呢?”高露反复的说道。“哦!我知道了,好映像的‘映’写错了,应该是印刷的印。”许童突然大声说道。“哎!真的呀!”我也附合道。叶晨终于发话了:“那我们到底去不去说,如果说,那谁去?”大家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看来大家都挺害羞的,挺顾脸面的。现在,就需要一个“不要脸”的了。“我去!”我红着脸说,大家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我,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但是,我们tjganglian.com必须买点什么,否则就这样说,人家肯定不高兴。”我提议。“那好吧,不过买便宜点啊,我都没钱了。”大家一致商量后,就进入了小店,没想到店主还是一位孕妇。我买完东西后,在大家的推搡下,我来到了店主的面前,刚把钱递给她,我就开口了:“阿姨,我们是宏桥小学啄木鸟行动的队员,您门口的那个好映像的映字写错了。”阿姨听完后,耐心地向我解释道;“是这样的,在我开店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好印像’了,营业执照上怕重复了,所以我就改成这个‘映’了。”“哦,是这样的呀,那谢谢了。”“不客气。”我出来后,那些在门口站着的伙伴都围了过来,像群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问个不停,我不耐烦的对她们复述了一遍。
再向前走了一段后,大家又发现了马记粥铺的炖菜写成了“燉”菜,特色面点写成了特色面“點”。大家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所以便不再害怕了。谁知这次我们刚开口,那个男店主就大吼:“小屁孩,没事别来捣乱,快滚蛋!”我们当时就气愤极了,我第一个就说了一句;“那对不起打扰了。”便推门而去。出来后,我就大声抱怨;“这是什么人哪!不喜欢也不这样呀!”大家的心情都被破坏了。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正确使用祖国文字,才能让祖国文字发扬光大。更让我明白了人与人的不同。
人教版必修四《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教案
教学
目标 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知识与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做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教学关键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课 型 复习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检查:
生活中的谐音现象
1、“错”字招牌:
课文中举的例子
课外的例子
2、错字“百出”:
一是乱早简化字
二是滥用外文字
三是生造网络字
3、概括“错字”与“别字”的 区别
4、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A、误用声旁相同的字
B、误用和混淆同音词
C、不了解成语或典故的意义和用法
补充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别字
(见课件)
完成课后“小试身手”
看着上面的这两则消息,我内心无比愤怒。你呢?你是否会觉得:难道我们的生活中就是处处充满了错别字,处处充满了错误?
我的回答是:“是的”。你若留心观察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一定就可以搜刮出一两条错误信息来。这说明了什么?或许会有大多数人会这么说吧:“唉呀,没关系啦!什么跟什么嘛,不就是一两个错别字吗,这点儿小错误还算错误?再着说,谁不犯点儿错误啊?”但如果你有这种想法的话,我就得郑重惹事的批评你两句了。其实大意马虎点一看也就过去了,没什么大碍,但你若仔细回想,就会明白:这不正是在危及社会吗?
我邻居家的大姨妈是个农民,学历仅仅有三年小学,虽然文化并不怎么样,但也没少看新闻联播,天天晚上都看,有一次看到个“密秘”,觉得挺新鲜,便歪歪扭扭的把“密秘”记到了纸上。改日忽然想了起来,问熟人是什么意思,竟没人能答出来。
谁能答出来?先放下字幕打错了不说,我倒想问问:那些幕后制作人们倒底有没有认真地去工作?荧屏错字事虽小,但却关系着我们中国,我们中华民族的颜面!当这被一个中国人看到了,他会觉得祖国失去了光,他的脸上也就没有了彩;若是有个外国人在看,上千万个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将会是多么丢脸啊!
一个小学生看电视时发现一个错别字,便对妈妈说:“我要打电话给电视台说。”那位妈妈说:“没事儿,写对写错都无所谓,只要你明白就好。”于是那个小学生便常在作业中写错别字,弄得最后连他自己都不知写的什么了。
在整个事件中,妈妈和小学生都被错别字所迷惑了。妈妈是觉得:对、错管它的呢!反正电视台都播错了。我们弄错了又有什么关系?而小学生正是受了妈妈的“指引”,才走进了误区。
那么,你是愿意让它存在,还是让它灭亡?
闻名于世的汉字,被很多老外看成是“魔方文字”,魅力无穷。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慕名前来学习,汉字越来越被推广。但是,我们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不仅没有掌握它,而且胡乱使用,使街头巷尾出现不少错别字,不规范字。少先队员们为什么要走上街头开展查找错别字,不规范字的活动呢?原因在于这些错别、不规范字会给社会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青年正处在学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学习时不注辨认字的音、形、义,不注意消灭错别字,那么当我们步入社会时,会对社会造成种种危害,而且汉字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将会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怎能这样做呢?所以,消灭错别字、不规范字是很有必要的。
少先队员们走上街头,发现错别字数量之多实在令人惊诧。街头竟是如此,那么其它地方更是可想而知。可见社会上太多的人不注意正确使用我们自己的文字了。正确书写汉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街头巷尾的错别字才能销声匿迹,才能使大家看到的都是整齐而规范的汉字。
常言道,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发现错误后如何对待它。社会上的教育部门、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工具书。当我们书写、阅读感到疑惑时,应当充分利用工具书。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我想,让我们都认真起来,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不写锗别字的好习惯,正确写好汉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奋斗,那错别字也就无处藏身了。
今天的数学考卷发下来了,我一看就傻眼了。我写的错别字怎么这么多呀!我居然把字的结构放反了,我真不敢相信。
放学回家,我把考卷给奶奶看,奶奶说我是颠三倒四,糊里糊涂,写得一点也不好。我一边订正一边问奶奶:“奶奶,记住生字有没有秘诀吗?”“有啊,就是天天默写生字。”奶奶说。
订正完考卷,我默了几遍。第一遍我就把字写对了。我一定要把写错别字的臭毛病改掉。
今天是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决定一起去步行街调查一下错别字的情况,虽然这项活动是老师布置的,但妈妈还是很兴奋,因为她说今天家里的大小两位男子汉可以陪她逛逛街。我们乘坐了34路公共汽车,很快就来到了步行街,我和妈妈看步行街右面的商铺,查找错别字。爸爸看步行街左面的,还相约看谁找错别字找得多。
我们走了大半天,发现商铺上的牌匾及广告大都是用机器打印的,错别字的情况很少,可是一些广告用语却采用了同音字。如我们走到一家卖布料的小店,电子广告上打着“布布升高”,爸爸连忙说:“这个布字错了,步步升高的步是步伐的步,是用来形容每走一步都会有提升的机会,而不是布料的布”。我们又陆续发现了“一衣不舍、爱不饰手、十全食美”等广告用语。妈妈上前一问,原来店主是故意打错广告语,这样可以同他们的商品结合起来,字是错了,但顾客可能因为觉得有新意,更容易记住店铺的名字。我对卖首饰的阿姨说:“你们这样做,对知道成语的大人来说可能影响不大,可却很容易误导我们这些小学生,我们看多了很容易记在脑子里,到用时就会出错,能不能把成语改过来呢?”那个阿姨听了,对我翻翻白眼,嘴里还嘟囔一句“多管闲事,没事就别打扰我们做生意了”。妈妈把我拉出这家店,我觉得自己很生气,心情一下子变得坏极了。我又去了那家卖布料的店,那家的店主是个叔叔,我给他说了我的想法,他挺认真的听了,还表示近期会改的,这又让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又走了一段路,眼前出现了一个卖哈密瓜的小摊,冬天还有哈密瓜卖,我和妈妈也走过去想买一个。走进一看,小摊位上竖着一块大白纸,上面写着:“买哈蜜瓜,一斤3元。有两个错别字啊!我连忙对卖哈密瓜的阿姨说:“阿姨,您招牌上的字写错了两个啊,改一下吧”。傍边的人听了,都仔细的去看牌子,说:“卖”写成“买”了,不过只有一个错字呀”?我说:“蜜”字也错了,哈密瓜的“密”是密林的密,因为它产于新疆哈密市,而不是吃起来很甜就是蜂蜜的“蜜””。众人一听,都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而那个阿姨说:“真对不起,闹笑话了,我这就改过来”。听了阿姨的话,我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妈妈也买了一个七斤重的哈密瓜。
通过今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一定不能乱用汉字,否则就会闹出笑话了。这个周末我觉得出去走走也是很不错的。
风轻轻地吹着,雨沙沙地下着,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一篇文章又被我涂成“黑窟窿”了,我时常犯这样的错误。我手托着脑袋,闭着眼睛思索怎样才能不犯这种错误,可是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快,快,快,再迟一点就来不及了。”一阵微风把我吹醒了,我睁开眼睛看了看四周,发现我正在一个顶棚上,旁边有一个笔盒大小的小精灵。他着急地对我说:“赶快准备一下,我带你去参加文字聚会。”我一听,脸红了,因为我是“错别字大王”,经常写错别字。小精灵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你别不好意思,我带你去参加,就是要让你见识一下。”我有点漫不经心地说:“我怎么下去呀?”小精灵哈哈大笑,说:“别急,别急,你只要戴上这个就会飞了。”他递给我一个像哆啦A梦戴的会飞的机器。我戴上它,就飞离了顶棚。
刚刚到达聚会现场,就听见主持人字小姐高声说:“我宣布本次聚会正式开始。”顿时掌声雷鸣。舞台上开始表演节目。我开始打量起这个舞台、聚会现场来。只见天花板上的水晶吊灯一闪一闪的,舞台正前方是探照灯,四周还点缀着许多的彩灯。正打量着,我听见“厂”不服气地对“广”说:“你只比我多一点就那么大。”“火”好心地对“灭”说:“天这么热,还要戴帽子吗?”“箭”对“剑”说:“我们读音虽然相似,但是你可比我锋利多了。”“买”羡慕地对“卖”说:“你的头上有货物,我的头上没有,所以我只能买。”“躁”急躁地对“燥”说:“你别惹我,我很容易生气tjganglian.com,离我远点,我有脚可以踹你。”……
最后主持人对大家说道:“现在的小朋友很喜欢把我们搞错,尤其是形似的字,比如‘厂’写成‘广’,‘火’写成‘灭’。又比如某人出城经商,忘带雨具,偏逢大雨,写信回家。信大致内容是:我忘带命了,帮我带命来,你的命太大,我要妹妹的命。误将‘伞’写成了‘命’,闹了太大的笑话。读音相似的字也经常被小朋友搞混,比如小明写的日记里说:农场附近有许多牛粪,我大吃一斤。误将‘惊’写成一斤两斤的‘斤’。”“是啊,是啊。”大家异口同声说道。
“叮零零”闹钟响了,我睁开眼睛,认真回忆了梦境,认识到写错别字的害处,暗暗下定决心:从此以后要痛改前非,不能再戴“错别字大王”的帽子了。
汉字,是中华的骄傲,是中华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精髓,美在真情。然而,在广告、商店等地方,常常出现错别字、滥造字、乱用成语等现象,所以,这次老师组织我们以“规范用字”为题,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
下午放学回到家,吃完饭,写完作业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广场上,开始寻找错别字、滥造字等现象。
一开始,我东张西望地找了半天,连一个错别字都没发现,我十分沮丧。
我在街上到处走,走到了一家理发店门前,抬头一望,发现招牌上写的是“顶头上丝(司)”。哈,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滥用成语现象,我马上把它记录下来。过了一会,我又走到一家卖麦克风的地方,招牌上写着“麦扩烘(克风)”我又找到一个!我赶紧用小本子记下来。
不知不觉间,时间溜走了,我只好回家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同学们一一展示了自己的收获:有的同学在书上看到的“美丽冻(动)人”,有的同学在广告上看到的“美未(味)”,有的同学在作业上看到的“十字绣(锈)”……
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汉字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团结有着独特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以“规范用字”为题,寻找错别字,与错别字说再见吧!
暑假那天我们班里小队开展了一次“捉错别字行动”。大家按规定的时间到齐后。便扯上一我们是小小的‘捉错别字先生”的横幅,手里举着写有=消灭错别字,美化语言环境一和“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红绿小旗向镇上走去,路上的行人停下脚步,惊异地望着我们,想看看我们这些小毛孩子是怎么消灭错别字的。
我们走过镇委镇政府的大门口,看见一块白底红字的大牌子:,这个一黨一字大家都在过字典,知道是·-党”的繁体字。我们赶紧进镇党委办公室,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小朋友,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们说:我们是来给你们指出错别字的。”他连声说:-欢迎,欢迎!一
郑华说:书记,你们门口的那块牌子写得不规范,党字早已商化可你们驽的还是繁体字。”书记接受了我们的意见,说:“对,你们说得对,我们马上改。”
走出镇委镇政府,我们又来到卫生院,有一个窗口写着“收弗处”。这个“弗”字把大家难住了。我们问里边的阿姨这个“弗”读什么音,她告诉我们这个“弗”就是“费”的简化字,只能请教“字典公公”了。我们拿字
典给这位阿姨看,她抱歉地说:“是我们搞错了,谢谢你们帮我们找到缺点。”她速度找会笔,把“弗”的下面添加了个“贝”我们兴奋的又蹦又跳。
告别了卫生院,我们又走进了食品店,“机灵鬼”凌凡就叫起来:“我又发现了个‘敌人’!”原来他们的标价牌上将“炒米花”的’“炒”字写成了“抄”。当我们向那位留鬓角的营业员指出时,他眉毛一扬,嘴·角一撇,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说:“米花不是用手抄的吗?”我鑫反驳说:“即使米花用手抄,但缺了火是炒不熟的呀!”旁边的顾客夸我说得有理,那青年红着脸再也不说什么了,默默地更正了标价牌。;我就代表大象向他致谢。
我们又到了商店、水果店、饭店,、农机厂······先后又发现了
些错别字,有把“电磁炉”的“电”写成"電"的······我们将这些错别字一一纠正了过来。
这次活动,我们共纠正错别字几十个,纯洁了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化了家乡的语言环境。
版权作品,未经《初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